非遗活态传承古艺精髓,“移动课堂”解码美学基因——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将课堂搬进青岛大学非遗博物馆

发布者:党委办公室 发布日期:2025-04-04 浏览次数:

4月3日,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视觉传达专业在侍锦教授的带领下,参加了一次别开生面的“移动课堂”。这场以“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转化”为主题的移动课堂,通过沉浸式体验将课堂搬进青岛大学非遗博物馆,在胶东花饽饽的麦香与鲁绣的经纬交织中,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对话空间。

图为侍锦教授为学生讲解非遗美学

在弥漫着浓郁民俗气息的博物馆内,侍锦教授带领学生展开了一场跨时空的美学对话。面对展柜中造型各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侍锦教授以设计美学视角解构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:“胶东花饽饽的十八道褶皱暗合黄金分割比例,鲁绣的双面异色绣技法可转化为现代服装的层次设计语言。”在互动体验区,学生们亲手尝试花饽饽模具雕刻,感受非遗技艺中“以刀代笔”的造型智慧。

这场持续两小时的文化探秘,创新采用“观察—解构—实践”三维教学模式。在讲解胶东剪纸的疏密构图时,教授同步展示其团队将剪纸韵律应用于文创产品开发的案例;剖析鲁绣针法时,引入参数化设计在纹样重构中的应用前景。这种理论实践交融的教学方式,让抽象的美学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设计思维。

把课堂搬到博物馆,让知识从书本走向现实,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近年来积极推进教学改革,通过项目化教学、校企合作等方式,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。此次非遗博物馆之行,正是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创新教学模式的一次成功实践。

(通讯员: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 郑晓雪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