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挖外语教学“思政元素”,突显外语课程“育德”功能 ——外语学院思政专题教研会纪实

发布者: 发布日期:2022-04-29 浏览次数:

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,高度重视高校思政工作,全面构建高校思政工作体系,紧紧抓住落实高校立德树人、铸魂育人根本任务的两个中心环节——思政课程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,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、新思想、新战略、新举措。外语学院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以及学生的思政教育,各教研室在学校和学院领导的带领下,积极开展了课程思政教研讨论会,从中不断总结经验,改进教学方法,创新课程思政建设。

一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,推进课程思政建设

学院全体教师集思广益,积极参与讨论,充分挖掘专业学科的课程思政元素。专业类课程教育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,是推进课程思政的“主渠道”和“主战场”,要不断深入梳理教学内容、挖掘思政元素。在课程设置上,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要使其贯穿于课堂授课、教学研讨、学生论文各环节,要不断探索和拓展各专业类课程的教育教学、让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相互融合,使其达到增强志气、骨气、底气的育人效果,达到水滴石穿、润物无声的立德树人、铸魂育人的实际效果,在潜移默化中坚定青年的理想信念,厚植爱国主义情怀。

二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

学院教师始终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。“隐性”是课程思政的显著特征。与思政课程相比,课程思政是要把思政元素寓于专业知识中,而非生硬嵌入;课程思政更注重不着痕迹地融入,而非简单陈述;课程思政追求的是春风化雨、润物无声,而非强行灌输。要切实联系学生的实际水平,融入国际国家大事、时事以及抗疫精神等,切实保证课程思政落到细微之处、落到实处。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,要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,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,形成协同效应,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全员、全程、全方位育人的格局。

三、以老带新助成长,构建开放型课堂

教研室主任以身作则、率先垂范、勇毅担当,为大家开好头,引好路。各教研室积极开展教学观摩相关事宜,观摩一线教师的相关课程,促进新老教师之间的交流。各教研室教师了解学生们的个体差异,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,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方案,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,促进学生知、情、意、行等品德要素的协调发展。坚持开放思维,构建开放课堂,营造能讲真话、敢讲真话、乐于分享的学习氛围,充分关注学生的真实感悟与体验,在“悟、思、想”的对话、交流、体验中学习,潜移默化完成政治认同的学科育人目标。

(通讯员:孙玮婷,外语学院)